跳转到内容

补剂

→ 另见 非处方药和家庭疗法

市面上有很多补剂(保健品)——比如各种维生素、草药等等——它们声称能对银屑病有帮助,或者在社交媒体上通过一些个人经验分享被说得神乎其神。但现实是,我们并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表明任何补剂能真正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状况。相关的研究非常少,并且往往缺乏像样的科学严谨性,很多时候也只是实验室里的体外(in vitro)研究,而不是真正的人体临床试验。

在银屑病患者的社交圈里,补剂是个挺“敏感”的话题,尤其是维生素 D。有很多人,仅凭自己的亲身经历,就一口咬定维生素 D 对他们很有帮助。但咱们得明白,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那些分享个人经验的人并没有在做临床试验。历史上,不少补剂都曾有过“神乎其神”的宣传,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都被证明是无效的。

这份指南主要整理了那些确实经过研究的补剂类型,并说明了它们的有效性证据。这里面只看科学证据,不采纳个人“轶事”

证据比较充分的(有一定研究支持)

Section titled “证据比较充分的(有一定研究支持)”

→ 另见 鱼油主页

有几项研究表明,口服 Omega-3 脂肪酸补充剂(比如鱼油胶囊)对改善银屑病有一定帮助。虽然有证据显示鱼油可能有效,但它的效果可能比较有限

一款挪威产品,由鲱鱼卵制成,叫做 Romega,它含有更高剂量的 DHA,而且是磷脂形式,研究认为这能大大提高吸收率。2019-2020 年,该产品的高剂量版本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基线 PASI 评分较高的患者中,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但这种改善幅度非常小(PASI 评分大约只降低了 1.5%)。2024 年的一篇论文还提到,鲱鱼卵可能通过影响 IL-17/23 这类促炎细胞因子来作用于银屑病。

2025 年的第二项临床试验 HeROPA 是一个大型、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的 2b 期试验,覆盖了 5 个欧洲国家,得到了欧盟的资助,并且得到了 Romega 制造商 Arctic Bioscience 的支持。2025 年 7 月,试验结果公布。数据显示,46% 的患者症状改善了 50% 或更多,而安慰剂组是 36%。尽管这个差异不算特别大,但也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烟酰胺核糖苷是维生素 B3 的一种形式,也是 NAD+ 的前体。有初步证据表明,提高 NAD+ 水平可以“抑制”Th1 和 Th17 免疫反应,这可能对斑块状银屑病产生积极影响。

一项 2023 年进行的安慰剂对照小规模研究(参与者 N=29)探讨了烟酰胺核糖苷是否对银屑病有益。研究发现,该维生素能有效减少 Th17 细胞分泌的 IL-17 细胞因子,而 IL-17 是引发银屑病的重要因素。这项研究并未直接测量对患者银屑病的临床改善效果,只是观察了该维生素对 IL-17 产生的影响。

一些常见的补充剂品牌包括:

  • Tru Niagen
  • Bio-NAD+

证据不足(缺乏足够证据支持)

Section titled “证据不足(缺乏足够证据支持)”

→ 另见 维生素 D 主页

多项研究显示,大部分银屑病患者都存在维生素 D 缺乏的情况,这本身就提示需要补充维生素 D。但是,我们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补充维生素 D 能对银屑病产生临床上的改善作用。

发表在 Nutrients 杂志上的一项重要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Formisano 等人)回顾了现有研究,得出结论:没有证据表明维生素 D 有任何治疗效果。同时,也无法确定银屑病和维生素 D 缺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我们不知道是银屑病导致了维生素 D 缺乏,还是低维生素 D 水平是银屑病发病过程的一部分,抑或是由环境/行为因素(比如有人推测银屑病患者可能不太愿意晒太阳)造成的。

水飞蓟(也叫水飞蓟素)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水飞蓟效果可能不同。根据一篇论文的说法,只有在美国作为 Thisilyn 销售的品种才被证实有效。

姜黄素提取自姜黄,常被用作香料,并被认为具有多种健康益处。然而,目前没有随机对照试验能够证明它对银屑病有治疗效果。

实际上,姜黄素因其缺乏科学证据支持以及存在的**“欺诈性研究”而声名狼藉。姜黄素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在体外实验中表现活跃,但在人体内的半衰期非常短,生物利用度几乎为零**。Nelson 等人 2017 年的论文指出,姜黄素在很多疾病的实验研究中看起来很有前景,但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实际上并无应用潜力。一些研究者甚至将其归类为 IMPS(无效的代谢性万灵药),意思是它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药物,并且“吞噬”了大量的科研资金(参见 Bisson 等人 2016 年的论文)。

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极低,这是它最大的短板。它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大部分会在肝脏被代谢掉。虽然有些配方(如 Meriva)能稍微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但效果有限。

和姜黄素类似,槲皮素也很可能是一种 IMPS(无效的代谢性万灵药)。参见 Bisson 等人 2016 年的论文